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80年代的城門河到90年代的城門河

1980年代,城門河曾經受到鄰近工業區及住宅等排出的污水所污染,河水完全不適合任何生物生存。港英政府1988年開始實施多項措施,以改善城門河的水質,包括禁止任何廢水排放到城門河,禁止沙田區居民飼養,亦把區內所有鄉村的污水,排放到沙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政府亦把沙田濾水廠明礬淤泥收集,加以處理,及把經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排放到維多利亞港。近年,政府亦在文禮閣附近興建了一條約250米長的人工河堤,及挖掘由香港體育學院至 文禮閣的一段城門河河床,以減輕該處的污染及異味情況。城門河發出臭味,是因為河道在過去被有機物(禽畜廢物、住宅污水)污染,污染物沉積在河床上並分解,造成水中氧氣減少。雖然城門河近年的污染問題已大為改善,但原生河床底泥中的微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有機物質,會釋放出惡臭的硫化物,這就是臭味的原因。

這些措施成效顯著,城門河的水質逐漸得到改善。自1993年開始,水質指標由普通轉為良好,河裡亦開始發現魚類無脊椎動物1987年城門河的有機污染物生化需氧量約每天9,000公斤1997年底,城門河的污水排放量減少接近90%,生化需氧量已降至大約每天1,050公斤。

文禮閣附近河流









人工河堤

2 則留言:

  1. 非常的正確的選材。很對「時代改變」的主題。

    有這一個資料, 你們就開創了可以由多角度去分析, 城門河變遷的路向。

    由水質污染和政府措施帶來的變化來分析演變, 是令人有興趣而較少見的題材。

    盡力尋找80年代的資料, 可以令比較更平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