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陳銘高 湯文軒 黃雋穎 陳少楷
分工名單:
找資料(陳銘高 湯文軒 黃雋穎 陳少楷)
內容(陳銘高 湯文軒 黃雋穎 陳少楷)
引言(陳銘高 湯文軒 黃雋穎 陳少楷)
問卷調查(陳銘高 湯文軒 黃雋穎 陳少楷)
統籌(陳銘高 湯文軒 黃雋穎 陳少楷)
總結(陳銘高 湯文軒 黃雋穎 陳少楷)
引言:
城門河是香港沙田區一條河。城門河兩建築了不小層住宅大廈,亦有商業同工業大廈,並有多條橋橫跨城門河,方便居民往來兩岸。
內容:
城門河(英文:Shing Mun River),又稱城門河道(英文:Shing Mun River Channel),是香港沙田區的一條河流。城門河兩旁建有不少多層住宅大廈,亦有一些商業及工業大廈,並有多條橋樑橫跨城門河,方便居民往來兩岸。
現今城門河大部份為人工河道,其建築原意是為把沙田區的污水及可能出現的洪水排出大海,排水範圍有37平方公里。亦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進行康樂活動,包括騎自行車、緩步跑、划艇及龍舟競渡的地方。
城門河上游為城門水塘,有多條引水道將大帽山、針山及鉛礦坳等地方的山水引到水塘,當水塘滿溢時,山水會經城門峽流至下城門水塘,城門峽附近的走私坳及草山水源亦會流進下城門水塘,每當下城門水塘滿溢,水塘內的儲水會排進城門河,出口昔日是流往沙田海,約在今日大圍附近。昔日的沙田海又稱潮水灣,是一個形似喇叭的狹長形海灣,連接吐露港,當潮漲時,海水便會湧入沙田海。
早期的城門河盡頭是在現今獅子橋附近,河口爲兩面環山的沙田海。當時,九廣鐵路路軌以東已經是海岸,而火炭、小瀝源爲沿海的小村落,圓洲角更是在沙田海中間的小島。及後,經過無數次的填海工程,沙田海變成了筆直的城門河,一直伸展至大水坑。
1970年代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並把城門河延長成為一條7公里長,200米闊的人工河道,由大圍開始,流經沙田市中心及沙田馬場,流向沙田海及吐露港。其他昔日流向沙田海的小河亦改為流入城門河的支流或明渠,這些支流共有3條,包括大圍渠、火炭渠及小瀝源渠,當中大圍渠更大約在1970、80年代封閉成一條暗渠。不過,在城門河出口處有一條流經大水坑及富安花園一帶的明渠——女婆東坑,由於它是位於城門河出口處匯入城門河及流出沙田海,所以女婆東坑一般都不會認為是城門河的支流。
而沙田海大部分面積成為了今日城門河兩岸的土地,當時位於沙田海中央的小島圓洲則成為東岸陸地的一部份,並改稱圓洲角。現在城門河的出口,即馬料水與馬鞍山之間的海灣,仍稱為沙田海。
城門河上游為城門水塘,有多條引水道將大帽山、針山及鉛礦凹等地方的山水引到水塘,當水塘滿溢時,山水會經城門峽流至下城門水塘,城門峽附近的走私凹及草山水源亦會流進下城門水塘,每當下城門水塘滿溢,水塘內的儲水會排進城門河,出口昔日是流往沙田海,約在今日大圍附近。
昔日的沙田海又稱潮水灣,是一個形似喇叭的狹長形海灣,連接吐露港,當潮漲時,海水便會湧入沙田海。 1970 年代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並把城門河延長成為一條 7 公里長,200 米闊的人工河道,由大圍開始,流經沙田市中心及沙田馬場,流向沙田海及吐露港。其他昔日流向沙田海的小河亦改為流入城門河的支流或明渠,這些支流共有 3 條,包括大圍渠、火炭渠及小瀝源渠,當中大圍渠更大約在七、八十年代封閉成一條暗渠。
不過,在城門河出口處有一條流經大水坑及富安花園一帶的明渠—雷婆東坑,由於它是位於城門河出口處匯入城門河及流出沙田海,所以雷婆東坑一般都不會認為是城門河的支流。而沙田海大部分面積成為了今日城門河兩岸的土地,當時位於沙田海中央的小島圓洲角則成為東岸陸地的一部份。現在城門河的出口,即馬料水與馬鞍山之間的海灣,仍稱為沙田海。
1980年代,城門河曾經受到鄰近工業區及住宅等排出的污水所污染,河水完全不適合任何生物生存。港英政府於1988年開始實施多項措施,以改善城門河的水質,包括禁止任何廢水排放到城門河,禁止沙田區居民飼養禽畜,亦把區內所有鄉村的污水,排放到沙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政府亦把沙田濾水廠的明礬淤泥收集,加以處理,及把經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排放到維多利亞港。近年,政府亦在文禮閣附近興建了一條約250米長的人工河堤,及挖掘由香港體育學院至 文禮閣的一段城門河河床,以減輕該處的污染及異味情況。城門河發出臭味,是因為河道在過去被有機物(禽畜廢物、住宅污水)污染,污染物沉積在河床上並分解,造成水中氧氣減少。雖然城門河近年的污染問題已大為改善,但原生河床底泥中的微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有機物質,會釋放出惡臭的硫化物,這就是臭味的原因。
這些措施成效顯著,城門河的水質逐漸得到改善。自1993年開始,水質指標由普通轉為良好,河裡亦開始發現魚類及無脊椎動物。1987年城門河的有機污染物生化需氧量約每天9,000公斤,1997年底,城門河的污水排放量減少接近90%,生化需氧量已降至大約每天1,050公斤。
城門河隨著時間,由單單一條排水道變為人們的康樂地區之一。在水質達到可接受水準後,1996年6月城門河首次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揚名海外,亦進行各種划艇、獨木舟等水上活動令附近居民有更多選擇和運動機會。而每年端午節沙田區的龍舟競賽亦在城門河舉行。在城門河兩岸建有緩跑徑和單車徑,地勢較隔鄰的馬路略低,並種有樹木等植物與馬路分隔,鳥語花香。提供優質環境。緩跑徑的起點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沿西岸經沙田馬場及吐露港公路連接至大埔,而東岸則連接到馬鞍山一帶,令各區市民得益。遊城門河可步行、踏單車,亦可緩跑。若體力不支,或要中途離開,沿途可轉乘小巴、巴士或馬鐵等交通工具。時間和開發令到城門河對人的作用更廣闊。
1980年代,大量未經處理的工商業、禽畜和家居廢水排入城門河,河床不斷積聚污染沉積物。1990年代初,政府執行《水污染管制條例》,情況受到控制,城門河水質亦得以改善。可是,河床仍然積聚不少沉積物,發出陣陣惡臭。
環保署實施了三方面的措施,以改善沉積物和臭味問題。其中一項是生化處理工程,把含氧化學溶劑注入沉積物。這樣會消除臭味,以及加快沉積物中有機污染物的分解程序。另一項工作是挖掘香港體育學院至文禮閣一段的城門河河床。這項疏浚工程可清除大量污染沉積物,從而改善臭味問題。另外,工程可清除堵塞雨水渠出口的河床沉積物,有助防止水浸。
由於城門河文禮閣一段的沉積物及臭味問題較為嚴重,環保署將會在這裡鋪墊250米長的人工河岸。人工河道包括挖掘河床及河堤,改變河道的闊度、形狀、結構及位置,在河堤和河床表面蓋上混凝土,目的是防洪。
這三項耗資4,500萬元的工程乃由環保署建議,並於2001年5月由土木工程署展開。生化處理、疏浚及鋪墊河岸工程將於2002年完成,如有需要我們會採取更多的改善措施。
城 門 河 曾 經 是 水 上 樂 園
一 九 九 五 年 , 國 際 龍 舟 邀 請 賽 於 沙 田 城 門 河 舉 行 。 之 前 , 在 城 門 河 的 主 要 水 道 早 已 多 次 舉 辦 划 艇 、 獨 木 舟 和 本 地 龍 舟 賽 事 。 不 過 , 划 艇 人 士 與 市 民 大 眾 都 關 注 接 觸 河 水 而 引 致 染 病 的 可 能 性 , 而 漫 步 河 畔 小 徑 、 公 園 的 人 士 都 抵 受 不 了 撲 鼻 的 臭 氣 。防 止 污 染 措 施 如 取 得 成 效 , 將 可 使 城 門 河 一 變 而 為 水 上 運 動 員 、 熱 愛 水 上 運 動 人 士 和 大 眾 市 民 歡 迎 的 水 上 樂 園 。
沙田城門河因舉辦香港國際龍舟大賽聞名於世,於2009年期間污染極嚴重,下游更淪為垃圾湖,充斥垃圾、動物屍體和油污,不但影響觀瞻,更會危及市民健康。各界怒斥食環署玩忽職守,令香港形象嚴重受損。河面漂浮死老鼠、死貓、死魚,還有膠樽、膠袋及厚厚的油漬,臭氣熏天。
資料的主要來源:
1.yahoo搜尋
2.yahoo知識
3.維基百科
主要影響城門河水質的來源:
1.政府工程
2.工業廢料
3.死了的生物
4.有機物
5.人們的垃圾
總結
總括而言,城門河隨著時代的改變,期間舉行不少活動,例如:香港國際龍舟大賽等,城門河邊又有單車徑和綬跑徑。在環境問題方面,人們不顧衛生亂拋垃圾,各個工廠又排放廢料和化學物質,再加上政府的大量工程,例如:生化處理工程、疏浚工程等,引致城門河的水質問題日益嚴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