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 (下載動畫)
底泥缺氧臭氣生
近日,當你途經沙田城門河,有沒有發覺,在河中有一艘拖著一把黃色大耙的躉船?原來,這艘船就是為了解決城門河污染問題而駛來的「生物化學處理船」。
城門河發出臭味,是因為河道在過去被有機物(禽畜廢物、住宅污水)污染,污染物沉積在河床上並分解,造成水中氧氣減少。雖然城門河近年的污染問題已大為改善,但原生河床底泥中的微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有機物質,會釋放出惡臭的硫化物,這就是臭味的來源。
「生化船」把帶氧的硝酸鈣溶液,通過附在耙齒上的喉管及噴咀,噴注到河床底泥中。底泥中的微生物,利用硝酸鈣中的氧氣,對有機物進行帶氧分解,在這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氣體,則是無臭味及無毒的。
為了確保每一釐米底泥都有注入硝酸鈣,「生化船」還應用了衛星導航系統。據估計,在亞洲,這還是首次採用這種船隻呢!
三項工程除污染
環保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徐浩光博士 (右圖) 表示,「生化船」於十一月份開始運作,這個生物化學處理工程,其實是政府於今年五月展開的城門河改善工程的三項工程之一。
其餘兩項工程是「疏浚工程」(挖掉沉積於雨水渠出口的淤泥) 及「護層工程」 (在近文禮閣一段河道,加建人工河床及清理亂石野草)。整項城門河改善工程亦包括清理河床的垃圾。
步伐加快勿遲疑
參觀「生化船」後,筆者沿河走了一次,發覺城門河中游及下游的水質,已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在近碧濤花園一段河岸,更可以看到百多隻白鷺在覓食,如果水質不好,水中不會有魚,白鷺也不會走到這裏來吧!
不過,在上游近聖母無玷學校一段河岸邊,則看見有一些垃圾及死魚;有一部棄置單車,更橫躺在河床,無人清理。看來,除應加快改善工程的步伐 外,還需加強清理垃圾的工作啊!
後記
採訪後四天,筆者再到城門河上游,發覺河岸邊的垃圾、死魚及單車,已被清理搬走了。
是次採訪「生化船」的工作,得環保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徐浩光博士及土木工程署陳先生陪同及講解,並安排專車專船接載筆者前往「生化船」,特此致謝!
文、圖 :黃俊盛 (部份圖片由土木工程署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